2009-02-26
一、准确把握发展现代农业基本内涵,明确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牧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化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打造现代农业其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核心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这就需要用科学理念引领农业,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突破传统农业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变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局面,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布局、和谐发展。三是发展现代农业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更不可能寻求统一的方式。在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重大变革中,要根据中央确定的方向和原则,结合本地资源、人文条件和发展进程,科学安排,循序渐进,确保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并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是发展现代农业要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进步同推进的目标。农业能不能得到快速发展,能不能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关键要把提高农牧民素质和农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经营模式发展农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牧民,要把更多的管理理念、文化内涵同步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把农村建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二、选择以现代农业为切入点,是突破资源制约瓶颈的有效方式。
资源对于吉木乃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稀缺、先天秉赋不好的地方,面对当前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破解发展困境,不能走传统工业的道路,应该走一条以“生态、绿色、有机”为特色的发展之路。理由是:
(一)发展现代农业契和广大农牧民致富愿望。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符合广大农牧民致富的愿望,也是广大农牧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二是有利于改变农牧民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实现固边稳疆。三是只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提高农村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了,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较大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五是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发展现代农业,符合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目前环境和条件,发展现代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发展现代农业能缓解生态环境脆弱。吉木乃县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导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广人稀。土地面积8222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4.5人/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资源严重匮乏:尽管有着广袤的土地面积,但是总播面积仅为14.2万亩;草场为837余万亩,载畜量按照标准羊计算已经超载。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202.2毫米,蒸发量达2140.3毫米,是降水量的10.5倍,地表水流量仅为0.74亿方,仅为全地区的0.6%。无霜期短,仅为150天,森林覆盖率仅为3.5%。种植业靠天吃饭仍然严重,风、旱、蝗灾等灾害频发,每年受灾农作物减产平均达到20-30%。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改善严峻环境,缓解农业资源紧缺、生态恶化的趋势。
(三)发展现代农业能改善产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低:第一第三第三产业比重为37:22:41 ,在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为4.6%、1.3%、3.6%;全县贫困人口占农民、牧民的比例为23%和37%;城镇化发展滞后及产业发育水平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艰巨,加之农村的民族群众汉语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紧缺的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农业产业以种植业和放牧为主,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现象仍然存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积弱。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可以极大地改变现有的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
(四)发展现代农业能发挥口岸区位优势。吉木乃地处祖国边陲,长期以来,守边稳边是主要职责,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基本没有工业。人口出生率全地区最低。交通也处于末端,只有一条国道从该县擦边而过;从区位看,作为边防大县,远离大城市,也远离阿勒泰地区的中心。没有区位优势,也难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战略。但是,这里也有难得的地缘优势,那就是边贸口岸,一头连接哈萨克斯坦,并且该口岸是离哈国首府最近的通关口岸,哈国的矿产资源和我国的农产品可以实现贸易互补,特别是哈国对我国农产品等需求旺盛,价差较大,有较大的经济腹地,而且北屯经济圈正在谋划之中,对内也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借助口岸,依托经济圈,服务经济圈,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化劣势为优势,这篇文章大有作为。因此,利用特殊的区位条件,特别是口岸贸易下迁至县城的有关政策基本落实,搭建起贸易的桥梁,以出口为导向,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流通业,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拉动县域经济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成为可能。
(五)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吉木乃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的水平,以水定地,逐水耕作,虽然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劳动力平均素质也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有待提高。一方面,这里人少地多,因此要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用机械设备替代人力畜力,从而扩大经营规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耕地少,能有效利用的土地极缺,特别是缺水,因此要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从良种、肥料、栽培、灌溉等现代化的技术措施入手,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因此,吉木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应该选择有自己特色道路,走以出口为导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节水型绿色农业之路。
三、咬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构建新型和谐现代农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是责无旁贷。应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实施愿景引导,统一思想,建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扎实稳妥的推进。现有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应是:立足种植稳农,发展养殖和特色农业富农,依托口岸牵动、走节水型绿色循环经济之路。具体:
(一)优先支持农业种植业发展,立足并保护现有耕地,实现稳农。
首先要做好基本农田的规划和保护工作。要稳定基本农田的耕种面积,防止过大波动,确保稳中有增。其次,要转变粗放耕种方式,,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精细耕种,提高可耕地面积的有效利用率。要在现有耕地上打井,旱灾时备用,保证稳产。第三,要积极寻找新的水源地,如引水、构造带打井找水,开辟新的水源,积极拓宽可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增加农业产出效益。第四,在相对富裕、劳动力紧缺且有条件的区域试行土地整理,提高机械化、集约化耕作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五,要科学种田,认真抓好单产的挖潜工作,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例如,同等自然条件同地域的兵团农场,其农作物单产较高,一般高出30%多,有的甚至超过县农牧民单产一倍以上,只要科学种植,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增产增效的潜力是巨大的。第六,要注意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善于使用经济手段鼓励农牧民种植比较效益高的农作物,突出比较优势。同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抓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意识,确保减灾和防灾,提高效能。
(二)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以及龙头企业,做大绿色、特色农业,实现富农。
一是发挥口岸优势,优先扶持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区域发展;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鼓励特色涉农产业,逐步形成符合区域特点的产业竞争优势。要支持规模经济的发展,鼓励耕地、人员的合理流转,鼓励大户机械化、科学化种植,发挥其引领作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合理规划和引导,发展本地区的农机合作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探索在部分区域,发展节水种植业,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蔓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养殖业,使之成为农牧民富裕家庭殷实的重要手段。鼓励乡镇合理统筹规划,引导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生活理念,把饲养牲畜与其产生废料合理利用,种植有机蔬菜,发展循环经济,防止环境污染。二是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如:小麦产业,这里土地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发展优质春小麦,春小麦为绿色食品,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据阿勒泰地区质检报告显示,吉木乃小麦面筋值超过规定标准的64.2%,脂肪酸值低于规定标准的4.3倍,08年收购7000吨,外销达80%,商品率高,但是基本都是原材料直接出售,附加值低,品牌效应没有建立,亟待完善生产、供应体系,加工、销售体系,科研、示范、技术推广体系,打造优质品牌,做大作强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另外,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延伸,共同形成一个有规模优势的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支撑和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坚持科学有效的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一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的品种,建立起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加强科学管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鼓励农户合作经营土地,力争达到规模效益。耕地、牧场、饲料场、与养殖的牛羊等,要考虑建立其间的循环利用关系,秸秆喂牲畜、粪便尿液发酵、渣滓作为有机肥施肥农田,既解决粪便的污染问题,又解决农田的用肥问题,保护吉木乃的绿色特色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把民族团结与提倡勤勉节俭风险精神有机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城乡共同进步,构建和谐新农村。
四、选择合适方略,实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目标。
(一)采用妥善有效方式统驭经济工作。在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市场发育有待进一步健全,尚没有办法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手段调节经济运转,政府的引领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增强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协调能力和宏观驾驭能力,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既要避免决策错误乱指挥,又要防止政府不作为,根本目标是要让人民得实惠。因此,要有战略眼光,恰当定位,经济建设做到规划先行;又要注重培育机制解决问题,防治政策措施飘忽不定、因人而异;同时工作方法措施要务实、扎实,注意跟踪抓落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执行力。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并争取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贫困地区的脱贫,作为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来安排,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的直接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村教育;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销售市场等。多拳组合,以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实体企业为工作着力点,防止一投了之,要以输血促进造血机制的生成,形成农业产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统筹城镇规划与发展。规划就是生产力,要制定城乡农牧业发展相关规划,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牧民定居规划和实施工程,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乡镇,适当整合乡镇,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四)鼓励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化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分化并逐步减少,农业经营渐进式的形成规模,让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成为可能。通过土地整理和区域规划,要实验并逐步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机械化、集约化耕种;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优质、高产品种;要稳定小麦、油葵、打瓜、土豆等比较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动结构调整;应适度发展奶牛养殖,控制放牧,部分地区推行禁牧或轮牧;积极推动设施农业建设,打破传统农业低效的桎梏,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条,要善于抓典型示范带动,形成集群效应;尽快进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推进品牌建设,发展创汇农业技术,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五)有效运用财政货币杠杆。近几年,该地区存贷款比例以10%左右的速度下降,地区经济对资金的吸附力减弱,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另方面却是资金大规模的外流,经济发展缺少资金的有效支撑,其中以中小企业缺少资金的现象尤为严重,同样,农业产业金融支持的力度也明显不够,建议:要建立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渠道为农业发展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在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内按约定的数量与价格向农户支付一定比例(40%)的预付金,以支持农业生产,解决经营中的投入需求;鼓励通过抵押、质押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进行融资;对符合标准化生产、绿色龙头企业、设施农业等能引领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企业适当给以优惠贷款或财政贴息;政府引导建立诚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参与度,鼓励银行创新拓展服务。
(六)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因此要依托政府有关部门,整合力量,逐步构建信息平台,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着力提高时效性。重点发展: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农业信息中介;网上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七)加强和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农牧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把农牧民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针对农牧区的特殊情况,重点要从娃娃抓起,制订并抓好规划的落实,把开展双语教育作为改变农牧民地区面貌的根本任务来抓;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文化功能对农牧民的嵌入;鼓励农牧民的合理流动,打破县域的制约,允许其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加速转移和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六批援疆干部、吉木乃县委常委、副县长 武建华)
[责任编辑:阿勒泰援疆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