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区教育局局长 阿依恒·阿斯勒汗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教育事业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扶持下,在地委、行署的科学规划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地区各族教职工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今后五年,是地区社会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地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机遇期。寄宿制学校办学方式是阿勒泰地区加强农牧区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就如何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推进教育发展,做一个探讨。
一、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
(一)因地制宜,不断推进寄宿制学校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怀支持下,阿勒泰地委、行署为了寻求一条既有利于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农牧区教育的新路子,于1977年在吉木乃县合并了部分小学和教学点,创建了全疆第一所牧业寄宿制学校。它的产生成为一次牧区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此农牧区学生逐步告别了游牧式“马背小学”、“流动课堂”。随之,一所所牧业寄宿制学校相继建立,阿勒泰牧区教育得到长足快速发展,为偏远农牧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2010年底,全地区有79所寄宿制学校,其中:高中14所,初级中学48所,小学17所;在校学生达51283人,占全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的65.98%;其中住宿生29560人,占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的57.69%,占全地区在校学生的38.06%。
(二)科学布局,优化教育发展资源。2001年开始,在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坚持“规模、效益、质量”相协调和“民汉教育共同融合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对全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进行了民汉合校,撤点并校的科学布局调整;乡(镇),村级规模小、条件差、距离不远的初级中学和小学合并到牧业寄宿制学校中,使原来的牧业寄宿制学校变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为更多农牧区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接受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小学校由2005年底的178所减少到2010年的142所,教学点由185个减少到105个。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了民汉师生的团结,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三)稳步推进“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阿勒泰地区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地委、行署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大力推进“双语”教育的决定,按照“全力落实、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双语”培训,提高民语系汉语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本“双语”培训和民汉教师共同学习交流活动,促进“双语”教学稳步提高。全地区中小学开设双语教学班951个,双语授课学生2.5万人,“民考汉”学生1.51万人,接受双语授课和“民考汉”学生占少数民族在校生的69.9%。农村学前两年制双语幼儿班366个,少数民族在园(班)幼儿9520人,农村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73%。2000年,在党和国家对新疆实施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计划以来,有2996名学生享受了优惠政策,接受了优良的教育。目前在内高班就读的学生有684人,在区内初中班就读的学生有1247人。“双语”教育和内地高中班、区内初中班教育,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加大投入,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2005至2010年全地区教育系统投入资金合计9.07亿元,其中:上级投入5.71亿元,地方财政配套、个人集资、无偿捐赠合计3.37亿元。主要用于农村新建校舍和实验室、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消除D级危房、抗震加固、校园“四化”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课桌椅等,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自2006-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免教科书费、公用经费补助、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费补助费共计17521.06万元。近年来,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使城乡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的愿望得以实现。
(五)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实行校长竞聘上岗,使一批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走上了校长岗位。近年来,先后选派194名学校校长、书记和中层干部到内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举办地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对185名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基本建立起了一支素质优良、锐意进取的学校管理队伍。目前,校长岗位培训率为100%。二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考核聘用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改革、计算机、HSK、中小学实验员、“双语”教学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2005年以来,有1487名骨干教师参加区内外各类培训学习,7482人参加继续教育。三是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改善师资结构。2006年以来,下派支教人员448人,争取师范院校实习支教大学生1746名,招聘特岗教师978名。同时实行了教师提前退休和内退办法,共有890多名不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退出了教师队伍。使部分学科缺编教师得到补充,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保证了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从创建全地区第一所牧业寄宿制学校到现在,风风雨雨30多年的实践证明,对阿勒泰这样的以牧业为主、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边境地区来讲,办好寄宿制学校是最有效的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阿勒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阿勒泰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民汉合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少汉语、理科、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目前,地区的师生比是:幼儿园1:22.8,小学1:9.2,初中1:9.1,普通高中1:12.2,中职12.2,双语1:13.6。单从比例看,教师数量除幼儿教师外应该是富余的。但在广大农牧区实行的寄宿制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保育员、卫生员等后勤服务人员,但这部分人员没有核进到编制中。
二是教师缺少住房保障。近年来全地区通过各县(市)自主招聘、自治区特设岗位招聘等方式招聘了大量毕业生充实到了农村教学一线,提高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全地区每年要下派100多名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目前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没有教职工周转房,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大多数单身教师都是在校外租房居住,少部分教师也是在学校空闲的学生教室居住。随着教师队伍的增加,教师临时住所和教师周转房紧缺的问题显的尤为突出,这给广大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三是学校公用经费和寄宿生补助标准偏低。目前阿勒泰地区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每人每年300元、中学每人每年500元。由于阿勒泰地区冬季时间长、气温低,取暖费用高,学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取暖。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学校公用经费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全地区有住校学生29560人,其中农村小学住校生达7654人、农村初中住校生4299人。现在执行的住校生生活补助小学每人每年500元,中学每人每年750元,住宿生生活补助范围按照住校生的86%进行补助,补助标准和补助范围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需要。
四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用房建设不足。阿勒泰地区地广人少,居住分散,农牧区寄宿制办学是我们最大的特色。但目前各寄宿学校宿舍和食堂严重不足。地区目前普通中小学有住校生27046人,学生宿舍面积75248平方米。根据建标〔2002〕102号《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的规定,每生住宿的建筑面积5平方米,食堂、餐厅每生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在不考虑大部分学生要求住宿而学校无能力接收因素的情况下。目前缺学生宿舍、食堂餐厅面积为104607平方米,需要投入资金14645万元。
三、对阿勒泰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寄宿制学校是农牧区教育主要的办学模式,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规划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和谐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寄宿制办学对地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形成的良好管理制度,制定好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和寄宿制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紧迫感,统筹协调学校的发展。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农牧区民汉合一的寄宿制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语种学校中相当比例的汉语教师的学历与实际水平不符。主要表现在口语能力差,达不到教学工作的要求。为此,应对在岗的汉语教师进行摸底排队,对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口语强化训练,把年龄偏大难以胜任教学的汉语教师调离汉语教学岗位。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把具有较高汉语口语能力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青年教师选拔到“双语”教学岗位上来。同时利用上级各项政策,尽快完成民语教师转型的任务,确保阿勒泰地区“双语”教学与自治区整体规划同步进行。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办学离不开各种经费的投入,阿勒泰地区各县(市)财政都非常困难,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是,农牧区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也不容回避、视而不见,我们只能迎难而上,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好以寄宿制学校为代表的农牧区中小学的经费困难,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在目前投入的经费还不能满足办学正常运转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与其他相关工程相结合,要依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经费落实到位。要抓好勤工俭学事业,它是学校目前唯一的造血功能,要管好自己的草场、土地、牲畜。依法拓展创收的渠道,用实质性的创收效益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使学校造血功能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思想,要依法向政府积极争取为寄宿制学校办理好土地、草场使用证等,为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完善岗位设置,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制定出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实际的人员编制标准,增加后勤服务人员的岗位设置。目前一般用两种办法来计算人员编制:一种是按在校学生人数计算,另一种是按班级计算。目前寄宿制学校人员编制设置标准与普通学校编制标准基本一样,然而寄宿制学校是在特定的年代和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办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因此应该增加保育员、炊事员、水暖工、电工、校医等专设岗位和管理人员编制,否则对住校学生的生活、安全、医疗保障和后勤服务等有较大影响。
(五)科学布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的集中寄宿就读,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相当一部分人口集中到县城居住,大量学生开始涌入县城或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地学校就读,乡、村级寄宿制学校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广大牧区的家长和学生更希望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来学习汉语。因此实行集中办学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有条件的县(市)可以把乡镇寄宿制学校逐步统一到县城集中办学或者一个县(市)的几个乡镇集中统一办学。这样可以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大力整合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实行规模办学,为广大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