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绝学无忧”的3种解释

老子《道德经》:“绝学无忧”的3种解释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认知有好有坏,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物极必反,给人带来烦恼和困惑。

钱财有利有弊,当金钱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让人迷失自我,给人带来焦虑和不安。

人知道得越少,烦恼就会越少,这是老子的一贯主张,就如他在《道德经》第三章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庄子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在《养生主》中也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如果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知识,把自己累得身心俱疲,欲壑难填,实在是不应该。那些已经追逐到了知识的人,可真是疲倦呀!

可见,如果我们懂得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和杂念,抛弃各种浮文和多余的知识,这样才能让思想有所归属,身心愉悦而健康。

为学日益,为道日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开始做人生减法,做“断舍离”,继而人生少忧愁、少忧患。

第二种解释:把学问做透了,就不会再有忧虑了。??

其实,按照这个道理,也是说得通的,因为我们把道理弄明白了,把问题想清楚了,忧愁就自然化解了。

生活中,难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但若是道理通透了,我们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年不满百,何必要“常怀千岁忧”呢?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呢?

比如说,庄子把道家思想吃透了,他对生老病死也看得很淡然。当他的妻子去世了,他依然可以做到不为情所困,甚至是“鼓盆而歌”。

朋友不解,庄子解释到:我刚开始也忧愁,但是后来想想,妻子是从天地之间的一股气转化为形体,最后又化为一股气,又回归到大自然中,这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样。死去的妻子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可见,人们之所以忧愁,大多是因为道理不通,若是能够像庄子这样“以理化情”,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这样当然可以做到“无忧无虑”了。

第三种解释:学习最好的学问,能够让人不再忧虑。?

还有人认为:“绝学”是最好的学问的意思。对于一个想练武功的人来说,武林秘籍就是“绝学”;对于佛家子弟来说,《金刚经》等书籍就是“绝学”;而对于感觉困惑而想要获取人生智慧的人来说,《道德经》、《庄子》等道家书籍就是“绝学”。

每一门学问当中,都存在“绝学”,如果我们学懂了、悟透了,便会“拨开云雾见天日”,顿然心胸豁达乐观,自然赶走了忧愁。

学习“绝学”,可以让人汲取营养,吸收精神粮食,摆脱愚昧,丢掉傲慢与偏执,返璞归真,继而走出苦海,最终实现无忧无虑。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具备成为最好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只是我们被各种尘埃暂时遮蔽住了。一旦我们接触了“绝学”,幡然醒悟,便可明心见性,直了成佛或得道。就如《六祖坛经》中所说: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结语:

以上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绝学无忧”的三种解释。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

或是去除知识,或是把学问做透,或是学习最好的学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再好的理论与道理,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并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毕竟,世上本无救世主,我们只有自己救自己!

朋友们,您觉得呢?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军用水壶十大品牌【2025年最新排行榜】
中文365bet

军用水壶十大品牌【2025年最新排行榜】

📅 08-30 👀 5767
云计算万字长文 - 企业上云策略全览与最佳实践(长文)2
企鹅体育直播鹅蛋多少钱 企鹅直播鹅蛋怎么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