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会来
【字幕】冬不拉弹唱:你是草原翱翔的雄鹰,心中不忘牧民和乡亲。你与风雪展开搏斗,你是青松矗立在雪山。思念的歌声在为你传唱,你的事迹永存民心,你的遗愿有人继承,你的名字流传百世。
出片头:你没有远去
【现场声】乡亲们怀念哈楞别克的场景
【解说】2010年4月17日,是哈楞别克?哈斯木离开我们40天的日子,一大早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哈萨克人特有的方式怀念这位党的好干部、农牧民的好支书、人民的好儿子。追思的人们仿佛又看到哈楞别克回到了开勒铁开依村,回到他钟爱的牧民中间,关切地询问家乡的灾情。蓦然回首,哈楞别克又悄悄地走了,你真的走了,走的那么匆忙、走的那样静谧,你的精神却为后人铸就了一座永存的丰碑。
【解说】哈楞别克?哈斯木是阿勒泰市开勒铁开依村一名普通的牧业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然而,人们却像对英雄一样崇敬他,像对亲人一样怀念他。一位普普通通的哈萨克族共产党员,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追溯他工作和生活的轨迹,会使我们心潮起伏。
淡黑入
【解说】2009年的冬天,阿勒泰地区发生了60年不遇的雪灾,开勒铁开依村刚刚转入冬牧场的36位牧民和3500头(只)牲畜被风雪困在了250公里外的萨吾尔山,牲畜开始出现冻伤、死亡现象,牧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巨大威胁。
【解说】灾情就是命令,哈楞别克立即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成立了突击队,连夜组织铲车疏通牧道,紧急运送救灾物资。那一夜,在通往冬牧场的戈壁雪原上,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风力达到了七八级,在车辆无法到达的最后10公里,哈楞别克组织大家将粮草分装到马爬犁上,在风雪中行走了20多个小时,终于将12吨救灾物资送到牧民手中。
【同期声】阿勒泰市开勒铁开依村村民:“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们转移牲畜,非常感谢。”
【解说】人安全了、得救了。为了避免远冬牧场雪灾对人畜继续侵害,哈楞别克又多方联系了3辆大车,分两批连夜把牲畜和牧民安全转移回定居点。走出去就意味着生存,250多公里的转移路程,党员干部迎着风雪,带领着群众承受着零下三四十度的刺骨寒风,一步一步艰难地回到村里。
【解说】这是村里唯一一条与外界相通的道路,风雪中就是这7公里的道路经常被封堵,开勒铁开依村在暴风雪中一次次成为 “雪海孤岛”,哈楞别克就组织人力和机车一次一次疏通,保障着全村和外界的畅通和联系。
【同期声】阿勒泰市开勒铁开依村村委会副主任海拉提?刀勒达:“他联系机车往牧业点疏通了5次,往村里疏通了8次,那些时间他也非常劳累、也很辛苦。他就是想着群众,没有在家里休息过一天。”
淡黑出
【解说】3月8号是哈楞别克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与哈楞别克牵手共同走过30多个春秋的妻子还清晰的记得,天刚蒙蒙亮,丈夫就起床了。因为前一天晚上忙得太晚,哈楞别克一睁开眼就觉得头痛,全身无力,可他还是挣扎着起了床,因为还有太多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妻子高尕拜?柯再依:我说你脸色那么差,都发黑了,赶快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他说行,我去看病,等去北屯把煤拉回来,然后还有一个贷款的事和银行的人谈好,先把这些急事办完,我就去住院。”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女儿孜古丽?哈楞别克:我在外地上学时也一直担心父亲的身体,经常给母亲打电话催她让父亲去医院检查一下,母亲就说你放心,我今天让他去医院了,等他晚上回来我问问他情况,结果父亲回来说还是没去,一出门就忙村里的事了,顾不上去医院。 ”
【解说】那些天,妻子总是感到忐忑不安。因为她知道,这位众人眼中的“硬汉子”,其实满身都是病。在组织村民抗灾救灾中,由于劳累过度,哈楞别克晕倒过好几次。每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他都说不碍事,就这样他坚持了三个多月。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古丽巴努?卡米力:“8号那天刚好在北屯碰到他了,碰到以后,我就说你的脸色不对劲,你年年住一次院15天,今年咋不住院了。他说现在忙的很,今天还要拉煤给老百姓发,这次救灾过后我就去住院。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库力汗?艾拉洪:“他就是特别关心我们,为群众做了那么多好事,送草送料呀。往年他还能抽时间治疗一阵子,今年哪有时间,根本没时间看医生,就这么走了。”
【解说】开勒铁开依村的乡亲们永远都不会忘记,3月8号一大早,哈楞别克安排布置完救灾物资的领取和发放工作后,就带着几名村干部,驱车赶往北屯镇领取救灾煤。下午3点多后回到村子,哈楞别克又同村干部一起,将一袋袋救灾煤挨家挨户送到受灾牧民家中,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解说】刚要休息,哈楞别克又想起和加尔恒商量好要去协调贷款的事,怎么忘记了呢!哈楞别克挣扎着起了身,却被妻子拦住了。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妻子高尕拜?柯再依:“一想到工作他就什么都不管了,我都喊了一冬天了,当天早晨也拦住他让他去医院,结果还是晚上11点才回来,回来就说手脚麻、不舒服,先躺下休息了一会。我要是早知道这样,早上说啥也不让他出去了,当时就把他送医院,谁能料到会这样。”
【解说】3月9日清晨8时45分,哈楞别克终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所牵挂的牧民兄弟,走完了他55年的人生旅途。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古丽巴努?卡米力:“突然就出了这样的事情,我到现在也不相信,我感觉他还活着呢。”
【同期声】兵团农行阿勒泰分行办公室干部苗武生:“我当时感觉到很震惊,很难受、很悲痛,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心里还过不去。”
【解说】哈楞别克去世前,先后向140户村民发放了93吨救灾物资,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村民因为救灾物资发过牢骚、有过怨言。从远方赶来的人们准备帮助他的家人料理后事时才发现,他家的面粉和清油居然不够做一顿饭,家里180多头只牲畜已经没有饲草料可吃了。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古丽巴努?卡米力:“他家里怎过日子,羊也拉不回来,还在黑山头,羊也没有草了。”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儿子马木尔别克?哈楞别克:“我就给父亲说为什么不给自己家分一点,煤呀、草呀、饲料什么的,我们的草和饲料也不够用呀,当时我父亲就说,我们还有点积蓄,可以从外面买,其他的村民更困难,没钱买饲料,先考虑他们吧!”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委会副主任海拉提?刀勒达:“他把救灾的饲料非常公平地发到群众手里,当时他就对儿子说你别着急,我们先分给群众和贫困户,到时候如果有剩余的再说。就这样他连自己应得的一份救灾物资也没有留。”
淡黑出
【解说】危难之中想别人所想、急大家所急,心中装着乡亲们,唯独没有他自己。铁肯是一个孤儿,10岁时失去了父母,哈楞别克把他领回家,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铁肯也和其他孩子一起管哈楞别克叫阿克,哈楞别克也是逢人便说铁肯是自己的大儿子。2007年铁肯有了中仪的心上人,可结婚的房子、家具让他犯了愁。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养子铁肯:“哈楞别克对我说这是好事呀,你不要担心,我会帮助你的,就这样花了1万元买了房子,还给家里添置了电视、桌子等用品,孩子出生时还给了羊,每年冬天的冬肉也是他给我的。”
【解说】一切安排妥当后,哈楞别克就骑着马带着聘礼,以父亲的身份到远在萨吾尔山的女方家提亲去了。2007年夏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铁肯迎娶了他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在哈楞别克的撮合下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养子铁肯:为了让我尽快地富起来,他让我我放牧村里的骆驼、挤驼奶的工作,就这一项,我每月就有1500多元的收入,已经两三年了。”
【解说】哈楞别克去世已经40天了,铁肯始终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当看到一批批悼念父亲的人时,他才不得不相信,父亲真的走了。
淡黑入
【解说】村民阿尔达克还记得,有一年他得了淋巴瘤,无钱治病,哈楞别克千方百计帮助他协调住院的贷款,还从家里拿了2000元钱,号召全村捐款6000元,使阿尔达克得到及时医治。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阿尔达克?斯马胡力:“这个哈楞别克是一个好书记,去年我病了治病的时候,给我帮助多的很,他还给我2000块钱。他走了我们大家都很难过。”
【解说】老党员吐尔逊太双眼失明好几年了,2004年夏天,老人家又得了脑瘤,家里为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是哈楞别克带头捐款捐物帮他度过了难关。在哈楞别克的号召下全村共为他捐款4500元,捐了31只羊。每逢古尔邦节哈楞别克都会为老人送去宰牲后的羊肉、糖果和200元钱,鼓励老人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病魔。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吐尔逊太:26年来哈楞别克就是全村140多户村民的主心骨,他经常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有困难他就想办法帮助解决,而无能为力时,他也会给他们指方向、出点子。”
淡黑入
【解说】开勒铁开依村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牧业村,绝大多数牧民常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贫穷一直困扰着这个牧业村。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 阿迭尼?哈布得勒:“我们过去过着原始的放牧生活,一年四季在冬夏牧场间迁徙,牲畜也经常受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解说】1984年,头脑灵活的哈愣别克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从那时起,他就以村为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凭借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带领全村牧民调产业、谋发展。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哈楞别克? 哈斯木:“我们的计划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畜牧业,鼓励村民修建暖圈、塑料大棚、种植青贮玉米,以此来带动村民增收。”
【解说】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村里只有耕地472亩,人均不足1亩地,农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哈楞别克和村班子成员认识到要兴修水利、增加可灌溉土地面积,让牧民有地种。
【解说】那几年,哈楞别克带领乡亲们用锹挖稿刨,开挖土方30000多方,修建疏通渠道7公里多,让全村耕地面积扩大了8倍,增加到3600亩,为初步实现定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 努尔兰? 阿米尔:“当时我们也矛盾,心里想我们是个牧民,我们也没有种过地,也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害怕种不好。还不如管好眼前的牲畜,就这样过日子算了。”
【解说】为了学习掌握种地本领,哈楞别克从市里请来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还把他们组织到兵团和农业村学习,把种田能手请到现场进行指导,让定居后的牧民学会了苜蓿、玉米、哈密瓜、花芸豆的种植。
【解说】当家家有了自己收获的饲草后,哈楞别克带头示范推广“小畜换大畜”;他把家里的100只羊卖掉换回5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当年就见到了好的效益。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 阿迭尼?哈布得勒:“现在牲畜多了、草场少了退化了,所以我们开始从重数量转为重质量,买黑白花奶牛、改良牲畜品种、种植饲草料,定居下来,这都是哈楞别克带领的结果。”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哈楞别克? 哈斯木:“我们村六七年来,开发了两公里的河谷地,解决了18户120人370亩饲草料地,村里还增加了800亩集体地,年集体经济增加了54000元。”
【解说】哈萨克人最知道领头羊的作用。跟着你,村里的13名牧民首批引进了21头奶牛,当年每户就平均增收1万多元。现在,开勒铁开依村已成为阿勒泰市有名的乳业产业村,全村良种畜数量达到了300多头。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叶尔波力?哈斯木:“现在我们除了养黑白花奶牛,又在哈楞别克大哥的带领下开始养骆驼卖驼奶,一个骆驼产的驼奶一天可以收入50元,一年差不多1万多元 。”
淡黑入
【解说】村东头一个自然村有32户牧民,由于地势比较低,一到开春,牧民房屋和耕地经常遭受雪水侵蚀,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2007年,阿勒泰市决定对这个村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哈楞别克非常兴奋,决心要把这项“民心工程”实施好。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老支书阿依达尔汗?卡麦力:“为了节约资金,在工程材料和砂石料运输上,他带头组织了七八台拖拉机和二三十个劳力搞三产,节省了材料费还增加村民收入。拉运了3000多方砂石料。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哈楞别克始终参与工程质量监督,还在工程队和村民之间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
【解说】在哈楞别克的努力下,定居工程建设的非常顺利,不仅房屋建好了,而且道路、路灯、健身器材和绿化树木等配套设施也按时完成,有线电视、电话也装进了每家每户。
【解说】定居牧民加林别克还记得,刚开始哈楞别克来动员他定居时,自己想不通,后来哈楞别克3次到夏牧场,找到他的父母、哥嫂,宣传定居的好处,还鼓励他发展餐饮业致富。
【同期声】阿勒泰市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村民加林别克:“起初我没想过开餐厅,在哈书记的鼓励下我才开始的。当时他就说:你好好干,有什么想法、什么困难就找我,我帮你出主意,需要资金我给你想办法,你大胆地干,在他的支持下,我的餐厅开业了”。
【解说】在哈楞别克的鼓励和支持下,加林别克卖了15头牛,凑了15万元在定居地建起了餐厅,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
【解说】如今开勒铁开依村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抗震安居房,很多村民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淡黑出
【解说】这是哈楞别克的马鞍子,陪着他走过了30多个春秋。这是哈楞别克的摩托车,机车的轮子跑遍了阿勒泰3万多公里的草原、河谷、戈壁。这是哈楞别克的笔记本,上边记载着村里的工作、牧民的困难。这是哈楞别克的5个电话本,上千个电话号码联系着村里村外,一桩桩、一件件不能忘怀的人和事。所有这一切,都堆砌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演绎着一个大写人的动人故事。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女儿孜古丽?哈楞别克:“去年我生了一场大病住院了,当时有很多人专门来看望我,大部分我都不认识,里面有很多汉族叔叔、还有哈族叔叔,有的送饭、有的给钱,希望我早日康复。”
【同期声】阿勒泰兵团农行办公室干部苗武生:“我认识哈书记七八年了,平时跟兄弟一样的,家里有啥事都互相照应着,有啥事了我们就来了,我们有啥事他就去了。他的儿子就和我们的侄子一样,还是一家人嘛,把这个友谊延续下去。”
【同期声】阿勒泰市一牧场干部张东勇:“以前(来送货时)冬天刮风下雪了,回不了家的时候,就住他家,给我们把房子烧的暖暖的,做好饭,对我们汉族特别照顾,我们很高兴。”
【同期声】哈楞别克的儿子马木尔别克?哈楞别克:“父亲去世后,有很多汉族同志和其他各族同志来看望和慰问我们,从中我们感到父亲不仅和我们哈族群众,还和其他各族同志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会继承他的优良传统。”
淡黑出
【解说】区区小事,更见其人,涓涓细流汇成茫茫的海洋。在哈愣别克和班子成员的带动下,村里每个党员都积极发挥先锋作用,成为促进全村发展的活力之源。如今村里“牧民夜校”开办的政策宣讲、科技培训和周末舞会活动,充实提升着定居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夜校成了群众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昔日贫困的牧业村,逐步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牧民生活富足、社会稳定和谐的牧区示范村。抚今追昔,当乡亲们尽情享受成果的时候,哈愣别克却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去了,但他留下的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将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奋斗走向美好明天的动力。
[责任编辑:赵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