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利集团用绿色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文彪在演讲中表示,作为民营经济的一分子,创业20多年来,亿利资源始终本着“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和“引领沙漠绿色经济,开拓人类生存空间”的发展使命,集中精力发展了沙漠治理、沙漠新能源、沙漠新材料、沙漠天然药业等沙漠绿色经济产业。
亿利资源集团探索出了一套“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造自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拉动1000多亿元人民币产业投资,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沙漠农牧民的收入从过去每年不足2000多元人民币增长到了现在的3万多元人民币,沙漠地区十几万民众实现了全面消除贫困,实现了“民生、环境、经济、发展”共赢,在民营经济“转方式、稳增长”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通过20多年的艰苦实践,王文彪认为防治荒漠化是亿利资源20多年不断践行“转变发展方式”战略得出的深刻体会。
首先是防治荒漠化,直接关系着全球气候的改善。全球每年要排出300亿吨二氧化碳,依靠节能减排只能解决其中的10%左右,更多的环境改善需要森林绿地解决。
其次,防治荒漠化也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库布其沙漠20年前一年大概要刮百十场沙尘暴,黄沙滚滚,遮天蔽日,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亿利资源用24年的时间,对这座沙漠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在沙漠北端建造了242公里的森林带,几百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廊,牢牢地把沙子锁住,使得现在库布其每年的沙尘暴锐减到了3-5次,不仅大大解决了当地环境问题,甚至保卫了北京和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
防治荒漠化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王文彪认为,目前唯一能够解决土地空间的,只有改造部分有条件的荒漠化土地。亿利资源在库布其沙漠创造的5000多平方公里沙漠绿洲,现在已经有一大部分具备了良田耕作的条件。
王文彪表示,只要民营经济继续发挥其“活力、动力、生命力”的优势,在“非公经济新36条”和一系列实施细则的指引下,一定会更好的发挥其“转方式、稳增长”主力军作用,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牧羊集团:创新实现逆势增长
“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年,外贸出口下滑,牧羊集团逆势而上,2012年前6个月销售增长高达51%。之所以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状态下保持增长,其核心在于企业不断寻求创新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包含了战略转型、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转型,用新产品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江苏牧羊集团典型传统制造业企业,在42个国家成立了办事处,也是民企走出去的典型企业。”江苏牧羊集团副总裁刘萍在演讲中表示。
刘萍说,牧羊集团一直致力于创新,每年开发新产品30多项、提升老产品60多项,拥有国家专利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8项。“十一五期间”牧羊有15项成果被评为国际领先、10项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
刘萍认为,2012年是牧羊集团实现2015年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围绕“转型升级年”的年度主题,集团进行了战略转型、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转型。集团有限公司由职能型公司向战略管控型公司转型,由实体经营向投资公司转型。
据刘萍介绍,在创新驱动转型方面,牧羊集团主要是进行人才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牧羊集团的目标是成为技术领先的世界级机械制造和工程服务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牧羊集团设立一院两中心:牧羊研究院、国际技术中心、国内技术中心。
朱宏任:让小微企业实实在在受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要把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国发14号文件”)与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让中央的政策落地,让小型微型企业实实在在受益。
朱宏任认为,国发14号文件是国务院首次针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出台的政策意见,对帮助小型微型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提振信心、提升竞争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国发14号文件特点之一是突出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以前,很多政策实际上都落到了大中型企业身上,小型微型企业难以享受,而小型微型企业恰恰又是基础薄弱、科研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处于弱势的企业群体。国发14号文件按照新的划型标准,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小型微型企业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含金量高,内容丰富”,朱宏任说。
特点二是突出了推动小型微型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国发14号文件在贯彻落实现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财税金融扶持政策以外,还特别强调要提升小型微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以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重点,加强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
同时,也突出了建立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发14号文件中政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健全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素质、加大财税支持、结构性减税、改进金融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在建立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罗国三:“新36条”实施细则有很多创新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在演讲中表示,本次论坛以“民营经济──转方式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主题,这对于有关方面共同商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工作的最新部署和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其资本实力相对雄厚,进入基础性行业领域的愿望比较强烈。而民间投资发展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等准入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罗国三说,按照国务院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以推动《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的贯彻落实为主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罗国三指出,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细则中,明确了引入民间投资的四项原则,提出了三种具体的市场化方式;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细则中,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细则中,明确要“切实转变铁道部职能”,将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他实施细则也有很多创新点。
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罗国三表示,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为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使“民营”和“国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段俊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政府的一项国家战略,要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型企业起着重要作用,在科技型企业中,90%以上是科技型创新企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培育、发展重点民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段俊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
为了鼓励发展科技中小企业,多年来,中央、地方政府都给予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虽然如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瓶颈制约。段俊虎认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发展要素“质、量”方面有待于充实、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中,相应的环境、服务发展有待于加强。科技部火炬中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单位,在有关部门、社会各界配合的努力下,目前已经成为可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载体和平台。
段俊虎介绍,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目前开展主要的工作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财税政策,包括国家重点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等。其中,占比重最大、企业受益最大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基金。从1999年到2012年国家财政一共拿出210亿元资金,其中,今年该基金规模43亿元,各省市、地市捆绑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国家创业基金一共安排了超过3万个项目,受益企业超过2万家,有的企业几次得到支持。今后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方面,积极获得财政部的支持,加大基金投入,另一方面,优化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任鸿斌:民企要敢于善于“走出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任鸿斌表示,目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发展的外部内部条件已进一步成熟。
任鸿斌认为,首先,国际产业重组加速带来新的机会。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后续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复苏进展缓慢、主权债务危机等各种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各东道国都更加重视吸收外国投资,中国资本讨价还价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国内产业升级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形成新要求。入世以来,我国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融入方式将发生转变,在承接更高层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将促使国内成熟产业向外转移。
此外,企业内生动力推动跨国经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有相当部分企业具备了对外投资的实力。在一些具体领域,如资源矿业领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项目数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客观上来说,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战略取向已成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重要使命。
任鸿斌表示,民营企业要善于“走出去”是策略问题。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认识越来越高,企业“走出去”也从自发、随机、盲目向自觉、主动、战略指引转变。最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际化的道路,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成为“善于”“走出去”的典范。在善于“走出去”方面,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借助外力、合众力、用巧力。民营企业只有科学决策、周密安排、高效运营,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发展壮大。
李义平:真正的经济增长是高质量的
“世界经济这一轮经济周期所以迟迟难以走出低谷,尽管原因很多,但没有新的产业兴奋点无疑是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一针见血指出当前经济缺乏动力的原因,同时他指出,当务之急是通过创新催生新的产业,而不是再一次使用“膨大剂”。
他说,真正的经济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对社会有物质财富贡献的经济发展。真正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创新,诞生了一批新的产业和新的企业,引领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并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真正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甚至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不是靠“膨大剂”吹大的经济增长。
李义平直言,如果把实体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的阶段、有相当创新内容的阶段、有世界驰名品牌的阶段,那么我国大部分产业仍然处于第一阶段,最多只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发展阶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层次。”
“为了使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旨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李义平指出,不是任何举措都可以称之为改革,只有旨在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举措才是改革。
因此,他提出改革应有四个着力点:一是要平等进入,有了平等进入才有平等竞争;二是尽可能地减少审批和提高行政的效率;三是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四是减税,让企业家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工商联]
|